九井溝旅游風景區(qū),位于皖、鄂、贛三省交界處的安徽省宿松縣隘口鄉(xiāng)境內,屬大別山余脈,總面積36.72平方公里。這里既有峰峻石奇、峽谷幽深、水滴石穿的泉中九井和形神兼?zhèn)涞南膳〕、淋漓波光的雷公潭、白練飛瀉的三疊瀑布,又有嘆為觀止的"石破天驚"、驚奇怪態(tài)的千年羅漢松,還有那至今尚無一人敢窺其顏、敢探其險的龍和大峽谷。
天然的大氧吧,險峻的峽谷、茂密的植被、幽靜的環(huán)境、古樸的村落,田園式的阡陌,"美比九寨"的"九井溝" --一個回歸自然、盡享寧靜、探險獵奇的好去處。九井溝(西源九井)是宿松縣十景之一,這里有山有水,人文底蘊深厚,是宿松風景中的明珠。
九井溝實際是山谷中的九個深潭,看其圓圓的形狀,猜想應是冰川活動所造成的。
九井溝地處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的西北角,位于隘口鄉(xiāng)與趾鳳鄉(xiāng)的連接處。主體山谷位于隘口鄉(xiāng)龍王村,從宿松進九井溝的線路有三條:
1、從隘口進,大部分人走這條線路。外地驢友坐車到宿松縣城,再從縣城坐車到隘口,從隘口到龍王廟沒有班車,可選擇步行或包車。
2、從破涼或三德坐車到黃大口水庫,從黃大口水庫坐車到龍王,也有人從這條路進;如果要想看全九個井,建議走這條線路。外地驢友可從縣城坐車到破涼,或坐火車到宿松下(火車站所在地即是破涼)。
3、從涼亭至趾鳳,再步行到老杠村的九井溝村民組,從上往下游覽九井溝。這條線路需要較好的體力,沒有向導容易出問題,除非是有戶外經(jīng)驗的驢友,否則千萬不要走這條路。位于趾鳳鄉(xiāng)的白崖寨是宿松縣另一風景名勝(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),如果將這兩條線路串起來走,是完全可能的。想走這條線路的驢友請與我聯(lián)系。
黃大口水庫是一座土壩水庫,修建于1958年前后。九井溝的水就是流到了黃大口水庫,黃大口水庫下游的鳳凰鋪與花涼亭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非常美,其中鳳凰鋪街上的鳳凰橋是宿松最有名的古橋之一,始建年份無法考證,只知明朝弘冶年間重新修建過。但這一切記憶都已不復存在了。
在黃大口水庫邊,建有宿松最早的寺廟東林寺與西林寺及最早的佛塔,可惜大部已毀于戰(zhàn)火,更由于水庫的建造將僅剩下的一點遺存也全毀了。東林寺建于東晉穆帝永和初(公元345年前后),西林寺建于東晉穆帝永和未(公元356年前后),兩者相差10年左右。兩座寺廟都建有佛塔,其中一座佛塔是在1965年前后,在黃大口水庫建成后拆毀的,黃大口水庫盛水期的水剛好能淹到塔基,現(xiàn)在還能看到一點塔基的影子,這座佛塔是在隋朝或隋朝以前所建。如果保留到現(xiàn)在,不知道每年能為宿松帶來多少的收入。寺前有潭名金牛潭,實際就是九井溝的第一井,傳說古時金牛潭中常有有金牛出沒其中,潭中有直通大海龍宮的通道。一井(金牛潭)在黃大口水庫盛水期有部分會淹沒在水庫中,潭邊還殘留有一些碑文,我已拍照留存。
從金牛潭開始,沿河而上,九井將一個個展現(xiàn)在你面前。
宋朝王安石有贊九井的詩:
九井王安石沿崖涉澗三十里,高下犖確無人耕。捫蘿挽蔦到山趾,仰見吹瀉何崢嶸。余聲投林欲風雨,末勢卷土猶溪阬。飛蟲凌兢走獸栗,霜雪夏落雷冬鳴。野人往往見神物,鱗甲漠漠云隨行。我來立久無所得,空數(shù)石上菖蒲生。中官系龍沉玉冊,小吏磔狗澆銀觥。地形偶爾藏險怪,天意未必司陰晴。山川在理有崩竭,丘壑自古相虛盈。誰能保此千世後,天柱不折泉常傾。